当前位置:醉红妆>武侠修真>分手后,我转身进入省委大院> 第1022章 中Z部领导来考察调研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22章 中Z部领导来考察调研(1 / 2)

无数年轻有干劲的机关干部,纷纷报名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以求建功立业。

有施展才能的一方舞台,有提拔晋升的政策保障,有合理合法的额外经济收入,何乐而不为?

很多退出一线职务但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同志,也都加入包村驻村大军,焕发职业生涯“第二春”。

本来,他们很多人都是不甘心的,50多岁,正是经验和身体达到顶峰的时候。但因为干部梯队建设的政策不得不退休,年纪轻轻就过上了“提笼遛鸟”的退休生活。不仅对他们个人事业是一种“毁灭性”打击,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一种人才浪费。

“第一书记”制度,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,给这些老领导、老干部新的岗位和机会。

一个村子虽然不大,村书记的地位也不高,但却是一级组织,是妥妥的一把手。

而且很低,只要用心干,用力为,很容易出成绩。

人都有做一番事业以获得外界好评的欲望。

很多老干部毫无保留,把自己的经验、资源、能力扑到农村建设上,做出了突出显著成绩。

获得了比原本工作岗位更大的成就感,给他们的职业生涯,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还有无数大学生纷纷心甘情愿成为田间地头的村干部。

在过去,村干部给外界的印象是“傻大粗”。

可现在,年轻的村官却成了新的潮流。

有好事者惊呼,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新“上山下乡”。

但这次,却是有志青年争先报名,志愿建功立业。

在乡村中挥洒自己的青春,积累政治资源,无疑对他们的仕途之路有很大的帮助,也是人生好的开端。

村干部拿上了工资,可以全心全意把心思放在村党务事务上,管理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。

农村党员发展得快了,农村青年的入党积极性高了,有的压根就不出去打工了,而是在服务家乡中寻找机会,当乡村能人、致富带头人。

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,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,三通一平是最基本的,还有道路硬化、村容整治、家电下乡

还有孤寡老人、病重老人,有相关的政策、额外的补贴,让他们更加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公平正义。

在相关制度保障、资金保障以及上下干部齐心协力努力下,西州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“开门红”,成绩卓著,美名远播。

梁江涛最会造势,邀请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求是杂志社、光明日报、中央电视台、汉西日报、汉西电视台等一系列中y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来西州采访报道,形成一波波新闻报道“轰炸”,进一步形成了庞大的舆论宣传声势。

一时间,各地各单位纷纷到西州考察学习。

不只是汉西省,好多外省地市以及央企、国企、事业单位都来了。

至少都是党委副书记带队,还有的由党委一把手带队的,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

省委组织部更是对此高度评价。

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长张富平多次公开表示,西州市委组织部有关工作做到了省委组织部前头,好多措施都是开创性的,行之有效,对内给全省各地市打了样,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,对外给汉西省组织建设工作争了光。

2006年底,由中z部副部长杨光烈带队,中z部组织二局李局长参加,中z部调研组来到了汉西,考察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。

省委副书记欧阳剑、省委组织部长张富平陪同调研。

阵仗不可谓不大!

西州在家领导班子在市委书记肖成功和市长谷大为的带领下,全员参加。

但此次调研的主角,却是西州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兼宣传部长梁江涛。

对此,肖成功和谷大为虽然内心很嫉妒,但明面上一点儿也不能流露出来。

“书记啊,梁江涛这小子太能折腾了,简直是给点儿阳光就灿烂。我们当时让他处理上访事件,本来是一件棘手的事,想不到他处理完后憋了这么一个大招,整出这么一个大工程,成了先进典型,搞得全国有名!还惊动了中z部!”

“不得不说,这小子是个人才啊,石头里都能挤出油来,不过我们两个毕竟是一二把手,他工作干出成绩,都少不了我们的功劳,跟他计较什么?这小子,要不是桀骜难驯,真的可以好好利用一下,成为我的左膀右臂,就算推荐给那崔省长也不是不可以。”

“崔省长马上就要接任书记,在全国的书记里算是最年轻的几人之一,再加上背后有周老,以后前途无量!哼,这就是梁江涛自己造化不足了。”

两人在办公室议论。

整个调研活动,由市委组织部牵头,市委宣传部配合,梁江涛居中指挥。

亲自设计调研路线,选中几个最能代表西州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点,有农村一线、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