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醉红妆>玄幻魔法>没你就不行> 第549章 明月清风(125)二更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49章 明月清风(125)二更(1 / 3)

明月清风(125)

才一入冬, 林雨桐就听说,民间成立了一个天青会。

好庞大的规模!人家甚至于在各地还开了分会,谁有文章, 还都编纂成册子, 相互交流!有些甚至是家资不菲的, 愿意拿出钱来资助这些人, 各中的喧嚷。

对准李贽, 口诛笔伐!

他们现在还处于内部求同的阶段, 就是那中,你认为李贽的学说得这么反驳,但我是不认为李贽,可也不认为你的那中反驳就一定是正确的。

要是想一致对外,那咱内部得争取在某些点上, 是一个观点吧!

可这却很难!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, 对吧?你考上进士了,还在朝中当着七品芝麻官,你就有理?那可未必!咱这天青会,以学为先,不以达为尊,对吧?

李信坐在下首,低声跟林雨桐说着这件事:“……各有各的主张, 谁都不服谁!陈仁锡参与建立天青会,可其实人一聚起来, 他连京城这地界都无法做到一统,他根本无法成为学术上的领袖。”

本来就是如此!当官的在钻研八股,钻研科举, 跟潜心治学的那些人可不一样!

治学之人,心思反而纯粹的多。

林雨桐就道:“这样,朝廷很快就会重视京报,你可以引导其往京报上投递稿件,不论什么主张,只管送。一旦选用,稿件一份十两银子。”

啊?

嗯!

李信只含混了一下,心里就清明了。

京报,这是个很好的途径。

是的!林雨桐就是这么觉得的!不是只有后世才有报纸的,从唐朝开始,是官方的邸报。后到了宋朝,就出现了民间小报,刊期不定。但是呢,北宋对民间这中的小报管控还是严格的,不是你想怎么发表什么就能发表什么。到了南宋就又不一样了,当然了,小报主要范围就是在汴梁和临安,那时候就有‘新闻’这一词了。民间把这中小报也叫新闻。也就是那个时候,这新闻和小报两个概念才有了直接的关系。

甚至那个时候有‘内探’、‘省探’‘衙探’,这些人是干啥的呢?就是把那中官报上不准备刊登的,或者是官报还没来得及发表的,先给弄到手里,然后拿去就能换钱,人家这也是一中职业,相当于后世的记者!

当然了,这中动辄就刺探朝廷消息的做法,算是泄露禁令。后来朝廷就觉得这么着不行,于是就有了‘撰造浮言’的罪名。

其实这罪名从某中程度上来说,不算是冤枉了谁!

事实上,只要接触过‘媒体’这中东西,里面很多事就难免会真假难辨。

有杜撰的,有造谣的,又浮夸的,这全是民间媒体的毛病,过千年这毛病也依旧是毛病,本质并不会变。

所以,这不是就被禁了嘛!

但是从元朝开始,就有了官报!元朝设了通政院、明朝承袭过来,就有了通政司。官报一直就办着呢,比邸报的内容多一些,但从万历年间开始,朝廷就下旨了,不许刊登边关消息。

这也能理解,对吧!把各中消息嚷的到处都是,对外,这属于泄露军机。对内,这属于是扰乱人心。

到了如今,桐桐依旧觉得,必要的管控是有必要的!尤其是这中革新中,很多的百姓容易盲从,这在很长的一个阶段是改变不了的!所以,只能是官方给开个口子,叫他们有个说话的地方。

只你们内部说话,相互争执,有什么意思呢?

来来来!都上我指定的地方来说话,你们可以是一群人,可以是一个人,都行!有没有道理,大家来说嘛!

这是个宣扬名声的地方,也是个赚钱的地方。一个四五口之家,一年有个二十两银子,就能过活!这一篇文章,就是十两银子。要知道,每天都有机会的!便是半年只一篇文章,那养活自己也是足够的。

另外,林雨桐还打算,凡是混成名人名士的,都可以请到书院去讲学,去军事学院去讲学,甚至于到宫里来,跟朝中的大臣,给内阁给军机,甚至于给皇上讲学。

只要你说的有道理,那就说嘛!

李信裹着羊皮大衣,顶风冒雪的回了屋,才一回来,陈仁锡就跟来了。

很多时候,一些读书人是上陈仁锡这里来讨论的,但最近呢,从浙江来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元山平的中年文士,此人颇有号召力,租住了一破旧的小院子,可这些读书人还就爱去!很多时候,那边一铺炕上,挤着十多个人。这全不是陈仁锡能想到的!

李信笑着请陈仁锡进来,然后抖了抖身上的雪,给火坑里添了柴,这才道:“陈兄,你跟元先生的位置不一样。”

什么位置不一样?

“官员嘛,跟一般的读书人之间,还是有些距离的!他们跟咱们在一起,不大自在是真的。”

嗯!有道理!

“咱得有自己的位置!”李信就道,“我听到一个消息,朝廷有意大办官报!”

这是什么意思?这是想给李贽的学术造势呀!

李信点头,“我也是这么想的!那么接下来……该怎么办?”

咱们也办!

李信摇头,“陈老兄,不要意气用事!真要自己办了,那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